Introducing and develop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
持續引進和研發新技術、新產品!
應急評估,搶險避險: 快速識別嚴重受損、瀕臨倒塌的建筑,立即設置警戒,組織人員撤離,是抗震救災的第一步。
分類處置,科學決策: 對大量受損建筑進行分級,明確“可用”、“限用”、“禁用”、“危房”,為政府應急指揮和災后恢復提供決策基礎。
證據固定,界定責任: 科學記錄房屋的受損狀況和程度,為后續的保險理賠、糾紛處理、震害研究提供法定依據。
指導重建,消除隱患: 為修復加固方案提供精準的技術支持,確保重建工作安全、經濟、有效。
地震災后鑒定通常遵循“由急到緩、由粗到細”的原則,分階段展開:
第一階段:應急初步鑒定(震后24-72小時內)
目的: 快速篩選,解決“能不能住人”的緊迫問題。
執行主體: 政府組織的專家巡查隊、應急評估小組。
方法:
外部巡查: 不進入室內,快速觀察整體傾斜、塌陷、主要承重構件(柱、梁、墻)的嚴重破壞情況。
標識系統: 使用國際通用的顏色標簽(紅、黃、綠) 進行標記:
紅色(禁用/危房): 結構嚴重破壞,隨時有倒塌風險,禁止進入,需立即拆除。
黃色(限制使用): 中度損傷,需進一步詳細鑒定后方能決定如何使用,非必要不得進入。
綠色(可使用): 基本完好或僅有輕微非結構性損傷,可以安全使用。
輸出: 快速評估報告和現場標識。
第二階段:詳細安全性鑒定(應急階段后)
目的: 對標記為“黃色”和部分有疑問的“綠色”建筑進行深入檢測,確定其具體安全性等級和處置建議。
執行主體: 專業的房屋安全鑒定機構。
方法:
詳細調查: 深入建筑內部,對每個結構構件(梁、板、柱、墻、節點)進行仔細檢查、測量、記錄。
損傷測繪: 繪制裂縫展開圖,記錄裂縫寬度、長度、走向。
材料檢測: 檢測混凝土強度、鋼筋配置等材料性能是否因地震退化。
變形測量: 測量建筑物的整體傾斜和不均勻沉降。
結構驗算: 根據實測數據,結合地震作用,復核結構的承載能力和抗震能力。
輸出: 《房屋安全性鑒定報告》,明確安全性等級(Asu, Bsu, Csu, Dsu)和處理意見(觀察使用、加固后使用、停止使用等)。
第三階段:抗震鑒定與加固設計(恢復重建階段)
目的: 對需要加固的建筑,進行全面的抗震性能評估,并為其加固設計提供依據。
執行主體: 具備相應資質的設計、研究單位。
方法: 依據《建筑抗震鑒定標準》(GB 50023),綜合評估其綜合抗震能力是否滿足現行規范要求。
輸出: 《建筑抗震鑒定報告》及加固設計方案。